增长黑客的利与弊

增长黑客

投资机构看重增长率和市场份额,创业者追求增长速度,烧10亿买7亿这种操作方式,在当前的互联网产品中不胜枚举。操作增长率和GMV不断获取融资,上市多年还在亏损的公司也不在少数。

   快速增长等于公司价值?

  • 寒冬来了,高增长公司最先遭遇了危机。裁员和缩减开支只能延缓死亡,解决根本需要调整收入引擎,来不及调整的熊猫直播倒闭了。很多“熊猫直播”也正走在倒闭路上,头部的公司,包括处于风口中心的短视频和社交巨头,都在今年把商业化定为年度主题。
  • 这样的环境下,身处顶层的投资机构和创始人在反思,结果是头部公司开始调整引擎,关注利润超过关注增长。头部公司商业模式的纠正,并未影响到市场对增长黑客理论的信任,热衷于此的倡导者依旧奉为圭臬,鼓吹着那些一夜爆红的神话。
  • 也许不同维度的信息匹配需要更长时间的过渡,能够尽早戳穿增长黑客理论中的不合理部分,成为了笔者创作本文的冲动。

一、强制落幕的传统营销

  • 增长黑客先是替代了营销,因为其低成本并且数据可衡量,貌似比不可衡量的营销要先进和靠谱很多,不仅增长数据可衡量,包括岗位绩效也可以衡量,增长黑客看起来可以让很多工作都变得简单化。

最重要的事情一定需要精确衡量?

  • 营销追求品牌进入用户心智,特劳特和里斯的《定位》理论是所有营销者的核武器。品牌塑造与难忘的心智记忆结合,可以让用户无意间忠诚于某种选择,并且能够长期保持,因此营销是转化用户的最优选择。
  • 房屋、汽车、包包、手表等奢侈品购买,用户通常不会被线性引导改变心智;吃饭、喝茶、喝酒、洗漱等快消品购买,长期来看用户也忠诚于习惯品牌,线性引导可能让用户短暂尝试,但很难转换心智;互联网的搜索、社交、电商、内容能够形成用户心智,更多也是品牌效应。
  • 因此,重要的事情不一定必须精确衡量。
  • 二、即时性数据的悲怆
    增长黑客的数据可衡量,价值是可以即时性的调整优化方案,比如A/B测试,多种方案根据即时数据择最优。
  • 这种因果关系的建立,也让团队聚焦于某个按钮颜色或者标题优化,吸引眼球的点击虽然提升了指标,却不代表能够换取最终业务转化,10万+文章的阅读量并不属于利润。反而可能因为局部突出设计提升了期待值,给用户带来体验落差,使得用户降低内心对产品的质量评价,更加难以形成留存和口碑。
  • 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反感自己行为数据被追踪和利用,用户更加留意产品功能细节,多个企业在这两年都面临了大数据杀熟的公关危机;注重隐私的用户,开始卸载那些千人千面匹配喜好的信息流产品,数据追踪的隐私保护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,而那些注重隐私用户的流失,通常也是产品最高价值的用户群。
  • 即时性数据的另外一面,企业只关注增长率,并不关注盈利和用户质量,利润不是增长黑客的目标,增长率和GMV才是。所以,增长黑客可以为了增长率牺牲更大代价,其中也包括产品体验。
  • 廉价和质量是相对的,即时性数据忽略了90%营销,增长黑客启动了本文开始的模式循环——快速增长+融资+上市/被收购。不盈利的上市,投资机构和创始人通常有办法兑现退出,最终买单破产的还是散户。

     三、被忽视的产品经理

  • 有人认为:增长黑客其实是产品经理升级版,甚至可以更快实现PMF(产品契合市场)。增长黑客职能看起来和产品经理确实很相似,专注产品细节的优化和打磨。
  • 是谁洞察人性根源的诉求?
  • 优秀的产品经理是瞄准市场痛点,痛点通常是不好解决的问题,产品经理根据问题评级通过创新方式来攻克难题。
  • 依照这个理论,增长黑客追求即时增长指标,那么,当前的实际问题就一定会被容易解决的问题取代。
  • 相比较即时性因果关系的快速增长,产品经理更重视产品的那些自然增长因素(通常增长较慢),看重长期可持续发展,对用户价值(ARPU值)的提升也不着急。功能设计永远定位问题,不会因短期的增长指标损伤产品。
  • 产品经理是问题导向,增长黑客是增长导向;产品经理在于解决痛点,增长黑客则专注于局部附加值提升。
  • 四、即将谢幕的运营
    增长黑客有很多优势,否则不会被市场拥趸。
  • 相比较运营来说,增长黑客更加具备职能弹性,不仅能弥补和优化产品细节,还能完美配合营销并且最大化用户价值,是当下团队架构中不可或缺的职能角色。
  • 内容、用户、活动是运营的三大工作类型,运营也是以转化数据为指标,涉及产品功能需求和运营留存设计。功能需求不是来自问题调研,而是跟增长相关的目标导向。部门制下运营功能需求发送产品部门评审排期,敏捷制下的运营小组构成中直接包括产品经理。
  • 拉新、留存、促活、唤回是产品经理和运营的共同指标,只是实现方式不同,SEO、SEM、网络营销这些工作在早期和运营区分也不明确。美国压根没有运营岗位,增长黑客是依据Facebook这种大体量产品数据基础,衍生出来的一个数据驱动增长职位,在大公司形成的成功方法论和畅销书,美国火热同时也引领了国内团队的变革。
  • 运营人员在国内企业的数量远超产品经理,在增长黑客之前,围绕产品的内容、用户、活动运营,从未和产品经理有过岗位冲突。
  • 产品和营销的长期思维,不仅不应该被替代,如果结合增长黑客的短期激活,反而会让业务更加完美。产品、营销和增长黑客的资源投入比例,在不谈供应链和后勤前提下,最好是50%产品,30%营销,20%增长黑客。
  • 如果过度追求快速增长,把增长黑客架构作为核心驱动,对应设计的组织形式以及资源匹配,最终都将会杀死公司。

五、说在最后

  • 过度追求增长黑客的公司,表现在用户心智层面的信号就是《腾讯没有梦想》和《头条式App工厂》爆发出来的认同感,包括:贩卖焦虑的自媒体关号和知识付费类IP的公关危机,用户对于企业价值观的怀疑,已经延伸至道德批判层面。
  • 咪蒙关号和熊猫直播倒闭只是缩影,更多的“咪蒙”还活跃着,更多的“熊猫直播”也没有倒闭,短期快速成功的价值观,一夜成名的方法论依旧充斥在网络……
  • 寒冬带来的正面效应很多,行业整体性反思的价值可能最大,反思后也许会产生蝴蝶效应。未来的互联网新模式,我们共同拭目以待。

<来客推(www.laiketui.com)是国内知名商城系统及商城网站建设提供商,为企业级商家提供零售商城、B2B2C多用户商城系统、社区团购商城系统、微信分销系统、小程序商城、微分销系统等多端商城网站建设解决方案>

申明:本网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,如有侵权及时沟通删除,来客电商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来源。

相关新闻

QR code